“五金”打造:产教融合赋能高职“五金”新基建的逻辑与路径

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YB体育app官方下载 > 新闻动态 > “五金”打造:产教融合赋能高职“五金”新基建的逻辑与路径

“五金”打造:产教融合赋能高职“五金”新基建的逻辑与路径

发布日期:2025-03-07 16:26    点击次数:128

高职“五金”新基建是指“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和金教材”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要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让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关联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类型教育特征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办学宗旨,决定了高职“五金”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产教融合这条主线开展。

一、随产而动,把专业设在长在产业链上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亟需与之相配套的新型生产关系,呼唤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支撑。高职专业建设需展现新使命和新担当,使专业更贴近产业,更接近技术改造创新前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树立“把专业设在长在产业链上”的新理念,建立专业“随产而动”的活力机制。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明确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形式要求。例如人才需求调研需要有明确的指南和范式,规定具体调研的问卷结构、访谈内容、对象数量、采样方式、数据分析工具,结论呈现形式等。特别是要从企业高层、企业一线员工、行业协会、毕业生等多重视角对新观点进行互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需要在明确组织形式、运行机制、行使职能、议事规则等前提下有效运行,专业论证如何组织、针对哪些问题、如何形成论证报告、如何运用论证结果、如何监督与评价等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健全专业诊断评价与改进机制,从定位面向、战略规划、供需匹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学生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维度动态评估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除了永葆专业定位与方向的先进性之外,还要关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不仅要把好专业的“舵”,还要为专业提供稳定的产业土壤和环境,从产业中汲取营养成分,供给滋养专业成长壮大。

二、专兼结合,让教师协同参与知识生产

高职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尽管看似工作性质和劳动方式大相径庭,实质上都是社会生产体系中的高素质劳动者。企业“师傅”将所学知识用于产品生产或服务供给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做法、形成新观点、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社会知识的迭代更新;高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实质上就是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工作,科教融汇理念中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过程中,也就是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为此,高职教师与企业“师傅”工作的知识生产本质相同,仅是分工差异,表明了两者深度合作具有高度必要性和可行性。企业是应用型知识生产的场所,高职院校教授、传播的是应用型知识,就是要求高职教师要历经充分的企业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搭建好校企双向互动的工作平台,如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发展中心、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的考核不应拘泥于签到考勤等,而应重点聚焦教师对产业发展动态、企业生产方式、工艺流程规范等的了解情况,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掌握情况,以及促进企业生产技术个性和工艺流程优化的服务效果。同时打造校企混合、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基于不同工作场景动态混编形成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等,团队建设校企共同支持、共同投入、等价考核,共同服务学校育人和企业生产。

三、能力本位,将课程开在工作情境之中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源于对实际生产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能力的归纳。无论是基于“项目化”“工作工程系统化”还是基于“OBE”的课程开发,其本质都是强调课程对接实际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都要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为载体。特别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首先是校企要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应岗位技能能手组成;其次对课程涵盖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PDCA”分解工作流程并具体化为课程内容,并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课程评价方式;接着进入课程实施阶段,由校企团队共同主导课程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工作情境再现的过程,需在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或真实企业工作空间中开展,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和职业氛围,为学生技能锤炼和职业素养养成提供支撑。最后是课程评价,将企业产品检测的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内容中,学生产品化的学习成果按照市场化检验的方式进行评价。实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全过程真实目标、真实任务、真实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达成了基于能力本位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闭环。

四、产学两用,使基地成为工厂生产车间

汇集产教资源,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参与,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外实践中心通常建在企业,建设重点是强化其教学功能。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中,校外实践中心建设的难点在于生产逻辑和教育逻辑的统一。在深度产教融合情境中,专业教师要和企业带教团队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学生实习的总体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尽量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在大纲框架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和轮岗方式选择。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带教师傅要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兼顾学生的专业技能习得和思政教育,重点是职业素养养成、劳动品格锤炼、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等。学校还要努力促成企业带教师傅指导实习生成效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校内实践中心建设的重点在于生产性功能的强化。可以通过引企入校、吸纳企业捐赠、支持教师在岗创业、扶持优秀学生创业孵化等多种形式,使校内实践中心具备生产性功能。同时,还需要完善校内实践中心的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使其具备企业生产、学生实训、师生创业、应用创新、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重功能。

五、理实一体,把教材建成工作手册形态

在项目化教学开发等浪潮中,目前高职教材、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教材,往往热衷于采用项目化、模块化、任务式的编排体例,在任务中适时穿插一些知识点,从而形成实践为基、理实一体的工作手册式教材。这种改革总体趋势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但仍需要把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实质性的项目替代形式上的项目化。市面上有不少教材,本质仍是按学科知识结构组织编排的,只是把“第一章”换成“项目一”,把“第一节”换成“任务一”,把“XXX的原理基础”换成“认识XXX”,这并不能达到项目化教学要求。应将原有知识体系彻底打散重组,依据企业生产工序或工程过程全面重构,使“项目”成为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任务”成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二是知识点内在关系逻辑不可遗弃。项目化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但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和迁移,不利于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在项目化重构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知识图谱链接等形式,依据学习认知规律和思维形成规律将碎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适度了解内在原理和规律,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也为学有余力学生的后续学业发展或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原文刊载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作者:施星君,博士,副教授)

来源:高职观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新春耍温江!今天第一波盲盒等你开→

下一篇:为什么别人升职加薪快? 真相藏在目标、专业和学习里!

Powered by YB体育app官方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